撰文:典匠資訊法務部

近年不管是論文、設計比賽得獎作品發生抄襲的爭議層出不窮,亦有許多熱心的同學詢問,法律上是如何判斷抄襲事件呢?筆者整理並統整出最多人好奇的問題,分享給讀者參考,讓各位能在事件發生時好好審視,不能讓自己的權利睡著!

如何判斷「抄襲」呢?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品牌,圖號58095657

1. 法律上,判斷抄襲行為有兩個要件,分別是「接觸」、「實質近似」。若是行為人有成立上面兩個要件,且創作人也有取得該創作的著作權,就會成立侵害著作權!

2. 接觸,也就是行為人有閱讀或聽聞他人著作的事實,也包含直接、間接,前者通常指的是行為人直接取得原著作,後者則是原著作已經流通於市面上,而使得行為人能輕易地取得這份資訊。然筆者認為,這個要件其實非常容易成立而喪失他的過濾性,現在網路這麼方便,要能證明行為人的直接、間接接觸簡直易如反掌。

3. 實質近似,分成兩個判斷標準,「量之相似」以及「質之相似」。
    (1).量之相似:是抄襲部分所占比例為何?
與著作性質有關,像是科幻小說裡面的內容,抄襲的份量就要足夠高才行,又或者像是書籍等語文著作,就會比對被控抄襲的書籍和原著作的結構、內容、編排、取材,更深入甚至會依照裡面所闡述的內容去比對說如果針對同一個論點所占用的頁數來做判斷喔。
    (2).質之相似:抄襲的部分是否為重要的成分?
精確來說指的是以抄襲的部分是不是原著作的重要成分來作為判斷標準,換言之,如果抄襲的部分佔著作整體的較小部分,但是卻是屬於原著作的重要部分,那還是會構成質之相似!

4. 以上就是法院在判斷是否抄襲的標準,也要提醒讀者,立法者不會因為理念、想法相同就施以處罰,受處罰的是抄襲他人的表現方式,以不正當的方式盜取他人辛苦努力的果實絕對是法所不許,反之,只要是依法取得的創作,法律絕對會保護到底!


典匠資訊提醒您:維護智慧財產權,人人有責!未經判決確定,應推定為無罪!